你期待的第二人生

作者介紹:陳亮恭。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台灣整合照護學會理事長。
「老」是個很複雜的概念,也很難給予明確的定義,人類歷史上多數成年人的壽命多落在五、六十歲,《禮記.曲禮》寫道:「七十曰老,而傳。」老,究竟是什麼呢?我是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今天就聊聊你期待的第二人生是什麼?
古人從西周開始就認為七十歲叫做老,而這時候的主要人生責任是傳承。不過,這個定義比較像是針對士大夫,而老的定義在一般老百姓略有不同。南梁皇侃注釋《論語》時說道:「老,謂之五十以上」,雖然為官之人七十歲退休,但對一般人來說,五十歲就算老了。
唐朝李端在《贈薛戴》寫到「交結慚時輩,龍鍾似老翁」,詩中的「龍鍾」.依照《廣韻》解釋乃是竹子的名稱,用以形容年老之後如竹之搖曳,不能自禁的樣貌,用以形容人衰老後行動不便的詞彙。古人對於衰老的直接印象是行動不便乃至跌倒的樣貌,如此描述可以說是極為精確,千年過後我們對於老態的描述也是大同小異。
無論老是如何定義,在儒家文化薰陶之下,自古以來家庭就是照顧長輩的主體,也是個高度尊老的社會,西周時期即訂有法律處罰不孝的兒女,漢代董仲舒更立下「存留養親」的判例,家中若有父母須奉養,子女即使犯法也留在家照顧父母,至父母辭世後始執行刑罰,避免長者因子女犯錯而被另類遺棄,形成社會國家另外的負擔。
在高度尊老與依靠家庭照顧的文化下,還是不免需要住宿型的長照,西元五二一年梁武帝設立了「獨孤院」,演變至隋唐的「悲田院」,乃至宋代以後的「養濟院」,就是以失能或久病的長者為主的照護機構,說明儒家社會依然需要住宿型長照的發展。
然而,驅動長輩生活動能或是不老的力量可能是夢想,日本浮世繪畫師葛飾北齋是一位忘記年齡而終生追求藝術精進的長者,葛飾北齋將傳統未被視為藝術的浮世繪提升至全新的境界,影響了許多歐洲印象派大師的畫風,梵谷的畫風也受其影響。
而這樣一位大師終生不停的作畫,而葛飾北齋卻說他七十歲之前畫的東西都不怎麼樣,希望百歲的時候能夠畫出他真正滿意的作品,這是一個不分年齡的終生追求。
夢想是人生的主要驅動力,不分大小也無論高低,實踐的過程與成功與否都不應該影響心中的動力。由於年齡漸長所面對的是持續的失去,找尋自我生命的角色與動力是一生的課題。
許多高齡的病患陷入了「孤獨」、「寂寞」、「失志」等等情境,對於高齡者的生活品質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歐美與台灣近年來有許多的長者圓夢計畫,不管是參與二戰滿七十年的諾曼地半島重登陸,或是百歲人瑞跳傘等等活動,除了讓人感受到長者實踐單一活動的夢想之外,更重要的是有許多能真正走出第二人生角色的長者,實現自己年少時的夢想,重新找到生命力,成為真實達成無齡人生的典範。
「孤獨」是歐洲各國長輩的新挑戰,社會網絡的建立往往在年長之後變得困難,找到終生追求的生活動能更形重要。葛飾北齋雖為終生追夢的典範,但他的女兒葛飾應為一生看著父親的背影前進,也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獨特細緻浮世繪畫風,但在父親辭世之後,她彷彿也失去了作畫與生活的動力,從歷史與藝術中消失了。
或許,夢想對於人生的動力不分年齡,隨著生活經驗與年齡增長而更形重要,也別認為年長後談夢想是件奢侈的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