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假消息! 培養「科學思維」辨真偽

2020.05.15
Podcast 線上收聽

2020年一月下旬開始,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又稱做新冠肺炎或武漢肺炎,從中國大陸蔓延至全世界。為了有效防範病毒,酒精與口罩早就被搶購一空,取而代之的是愈來愈多關於個人防護的商品、防護措施與募資計畫的出現。例如次氯酸水與製造次氯酸水的機器成為熱門商品,還曾有學校建置次氯酸水的噴霧通道讓學生消毒再上課、也出現各種相關商品,有人將大門的燈改成紫外線燈,讓進來的人都可以被消毒殺菌。

 

此外,還有各種奇特的產品或方法,像是添加精油的米酒、標榜消毒殺菌的抗菌噴霧、或服用大蒜茶葉抑制病毒、與利用紫外線光、電鍋乾蒸消毒口罩。以上方法有些看似有效,實際上並無效果、或因使用方法錯誤而可能無效、或仍未有定論。哪些到底是真訊息?假消息又是哪幾則?

 

次氯酸水破壞病毒?尚未定論
最近人氣很高的次氯酸水也多次被賦予「有效殺害病毒」的妙用。的確,過去大量研究發現次氯酸水有消毒殺菌的功能,特別是對兒童傷害非常大的腸病毒就能被有效破壞。但目前尚未有研究證實次氯酸水能破壞新型冠狀病毒,且次氯酸水呈弱酸性,並不適合皮膚長時間接觸,也不適合吸入。因此,將次氯酸水作為全身消毒的方式、或是頻繁用做手部清潔,其實存在爭議。

 

酒精殺菌 濃度才是關鍵
大家瘋狂搶購的酒精雖然能有效消毒,但鮮少有人知道並非每種酒精都能消毒!網路上甚至流傳喝高梁抗病毒的消息…其實使用酒精消毒,濃度是關鍵。美國疾管署建議酒精濃度應要在60%以上,我國疾管署則建議酒精濃度在75%時最有效。若酒精濃度過高,如95%的藥用酒精,則不見得有效果。因為濃度過高的酒精,脫水效果太高,很可能只破壞生物物質的表層,但不易深入破壞病毒或細菌的核心。酒精濃度過低更沒有效果,台灣有學者標榜可以利用米酒作為抗菌噴霧,但米酒的酒精濃度只有20%,消毒殺菌效果極低,完全不適合對抗疫情。所以想喝高粱防疫?你們有先看過酒精濃度了嗎?

 

某地出現新冠病毒患者?資訊齊全卻是謠言
疫情期間,不少人在社群軟體上轉傳某縣市出現新冠病毒「患者」,患者本人四處遊走,連照片也一併曝光!如此證據齊全,不相信都很難。但事實真是如此嗎?其實,這不過又是一則來自不肖人士的假消息,目的不明,卻有許多人不明所以,隨之起舞,恐懼加倍。實際上,求證此類訊息不妨透過疾管署電話或網頁,或是收看疾管署防疫記者會,了解病例訊息。

 

台灣封城?假消息引起動盪
除了防疫的醫藥話題流言四起,網路上甚至流傳台灣即將封城消息,引起大眾人心惶惶,瘋狂囤購物資。事後證明,這又是假消息一則。聽完上述案例,請你一起來想想,這陣子關於新冠肺炎的各種新聞、傳聞與流言,至少涉及醫學、獸醫、藥學、公共衛生、國際外交、化學材料等數個專業領域。在一個人的生命尺度之中,幾乎不可能精通任兩個以上的專業領域。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訓練自己,讓自己擁有察覺假新聞、不實廣告、偽科學或是廣告背後暗示的能力呢?

 

善用事實查核管道
在台灣,我們有許多優質的事實查核組織,諸如真的假的Cofacts、MyGoPen、萊姆酒吐司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等,均提供時下熱門傳言的查證,你可以在這些網站上,輕易地查詢到傳言是否正確。例如真的假的cofacts,你只要使用LINE加入他們製作的聊天機器人,當你看到想要確認是否正確的訊息時,將訊息轉傳給聊天機器人。接著機器人比對熱心網友社群所提供的查證資訊,便會將最有可能的查證資料自動回覆給你。不過謠言生產的速度,往往超過闢謠速度,除了依靠別人查證完的資料,我們也需要有分辨訊息真偽優劣的能力。

 

學會判斷媒體與網路文章的優劣
判斷優劣的方式有非常多種,但最簡單也最重要的,是看看這則新聞或訊息中是否有資料來源,且來源能不能很輕易地回溯。例如當一則網路訊息中引述專家意見時,有無明確標明專家的全名、或是國外專家的外文名稱。若是引述國外媒體,有無附上原始報導連結、原始報導媒體名稱?若一則訊息內容,是用「英國研究指出」、「美國科學家指出」,卻完全沒有提到原始報導來源、專家名稱時,由於這類訊息很難追溯來源,因此,難以查證訊息真偽,也代表此類訊息有問題的機會很高。

 

該類訊息運用人們容易迷信專家頭銜的心理,及忙碌生活難以追根究柢的困境,是不實訊息、流言、謠言最主要的來源。人們迷信專家頭銜,可以說是大腦的先天缺陷之一。我們相信專家,恐慌、排斥新興科技,對於不理解的新事物,容易傾向往負面思考。

 

培養科學思維
因此,對付可疑資訊的最後一招,但也是最困難的就是要讓自己擁有科學思維。科學思維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思考方式,是透過經年累月的學習、閱讀科學文章,以及對一切事物追根究柢的思考,才能慢慢訓練而成。科學思維會希望你針對你所看到的任何訊息,既能維持嚴謹邏輯,但又能想出各種不同的解讀方式,再針對這些解讀方式一一查證確認,讓自己在不疑之處有疑。科學思維的訓練並不是要讓你成為科學家,也不需要成為博學強記的萬事通,而是要如偵探般,察覺到訊息中的蛛絲馬跡,給予自己有查證訊息真假的機會。

 

最後,請你回想一下一開始談到關於新冠肺炎的各種傳言,由於涉及數種專業領域。因此,如果你聽到許多評論者、名嘴與網紅總是在品頭論足各種論點,你必須瞭解他們其實沒有理解論點背後的科學知識,往往只是略讀皮毛後,說成好故事,做好演出而已。其實你也擁有資料閱讀與收集的能力,如果不想要被惡質的名嘴或流言操弄,何不自己從尋找原始資料來源開始做起呢?

 

只要能留意生活中看到的各種訊息,善用有品質的查證管道,習慣閱讀能追溯資料來源的優良媒體,並持續鍛鍊科學思維,讓自己擁有分析話語、蒐集資料、查核真相的能力!

 

※本內容屬一般性保險資訊的知識分享,非屬廣告內容,與本公司商品無直接關聯,如有與文章所述不同者,請依各保險公司保單條款及相關規範為準。

地雷不要踩!職場社群必備守則

2020.02.20

社群軟體只是「通話」與「講事情」的工具?平時在社群軟體上該如何適時發言?職場必備守則別錯過。

你的顏色規畫你的未來

2019.10.14

判斷自己的消費偏向,就能找到最適合的理財方式。四色人格都各有一套消費觀念,你就能知道自己的性格對應到哪種顏色喔!

毛小孩讀心術

2019.05.27

專業的寵物訓練師,能分析寵物出現這樣行為的背後代表什麼意思,進而設計方法將困擾化解,還給彼此一個養寵物該有的簡單快樂生活。

TOP

為提供您最佳個人化且即時的服務,本網站透過使用Cookies記錄與存取您的瀏覽使用訊息。

當您繼續瀏覽(使用)本網站或關閉本視窗,即表示您同意Cookies技術支援。更多資訊請參閱隱私權保護聲明如何停止Cookies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