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焦點

2025/03/19

中國經濟數據築底復甦 觀察政策出台力道

預期隨著中國財政政策及貨幣政策維持寬鬆態度,中國經濟數據表現築底復甦,須觀察後續政策出台力道以及傳導成效。短期受到美國關稅政策影響,市場情緒相對保守,預期指數在修正之後有望企穩。產業方面,預期AI人工智能相關應用、機器人產業中長期增長趨勢不變,另關注AI/AR眼鏡、軟體等相關產業。港股方面,企業導入DeepSeek有望加速算力模型推論,有利互聯網及軟體企業。此外,隨著智能駕駛持續發展,疊加車企切入人形機器人,有望帶動車廠第二增長動能。

中國宏觀經濟

物價面,中國1月CPI年增率0.5%,高於預期;高於前值。主要受春節假期帶動食品價格上漲,以及旅遊出行等服務價格的漲幅擴大。PPI則年增率-2.3%,低於預期;同於前值。主要來自工業產品產能過剩的問題仍未解決。綜合CPI、PPI的數據,CPI的高預期主要受到假期扭曲,整體中國通縮的問題仍然存在,加上川普對中國所有進口商品加徵10%關稅,未來國內需求可能進一步疲弱加劇通縮,因此這將提高刺激政策的推出的機會。

中國2月製造業PMI為50.2,高於預期;高於前值。重新返回榮枯線以上。以分項來看,主要受生產、新訂單與採購量上升帶動。顯示企業生產意願上升、採購意願增強,需求拉動生產回升的效果正在逐漸顯現。然而數據存在春節短期波動干擾,還要等3/7發布的1-2月貿易數據,才能看見景氣真正走向。後續須留意中美貿易限制升級,對外需帶來的考驗。關注重點會落在兩會的內需提振政策,是否足以抵銷關稅帶來的風險;企穩生產動能。

融資面,中國1月新增社融7.06兆元,高於預期;高於前值。主要來自年初加大”兩新”政策下,重大項目的建設帶動了基礎設施貸款快速增長。以分項來看,人民幣貸款與政府債券成為了主要支撐,其中人民幣貸款來自企業單位的融資需求改善,顯示企業信心與國內經濟在逐步復甦;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力度,也體現出“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基調顯現。

圖表說明


財政政策

2025中國兩會已於3/4召開,預期2025年的GDP成長率目標5%,CPI增速目標2%,財政赤字率4%,超長期特別國債介於人民幣1.5兆元至2兆元,專項債額度在4.5兆元左右。整體而言,今年財政政策擴張力度將加大,產業支持將不僅限於消費、傳統基建及地產,人工智慧、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新質生產力有望雨露均霑。從近期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便可看出,私營企業在中美科技競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新質生產力的建設將成為財政加碼的重點方向。

宏觀政策上,關稅是中國今年最大的挑戰,配合著通貨緊縮、內需放緩、房地產不振等不利因素,「刺激消費」和「擴大內需」會接下來政策的主要方向,預期中國將加大「兩新」政策,將更多的家電、數位產品納入補貼範圍,擴大服務消費。「兩重」方面,預期更多規模的專項債會用於城市更新、水利基建、「十五五」重大項目部屬。房市方面,預期中國將增加存量商品房收儲規模、用好土儲專項債加快存量土地收購,以此促進房地產止跌回穩,做好穩股市穩樓市的目標。

貨幣政策

預期貨幣政策將延續適度寬鬆的基調,理由來自近期經濟數據呈現穩中向好的態勢,同時金融數據也呈現超季節性的好轉。央行對2025經濟的判斷是:「經濟將保持穩定成長,支持經濟回升向好的積極因素增多」,因此短期內進一步加碼寬鬆的急迫性降低。此外,2/13央行發布的貨幣政策報告,已改為「擇機調整優化政策力度和節奏」,政策方向可能會刪除「適時降準降息」的策略。未來的貨幣政策主要圍繞在關稅風險,隨著外部環境複雜度提升,中國將面臨穩匯率的壓力,屆時貨幣政策將根據經濟形勢靈活調整。此外,雖然美國聯準會降息節奏暫緩,惟目前寬鬆態度尚未轉變,年內仍有降息空間,將提供中國人行貨幣寬鬆政策空間。

結構性貨幣政策方面,將聚焦在內需與科技領域,以助力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主要來自2024的中央工作會將「促消費」列為2025首要任務,此外,在近期民營企業座談會中,央行行長潘功勝提及:「要確保民企融資成本在今後比較的長時間中保持在較低水平」,並計劃未來3年為民企提供不低於6萬億元的投融資。綜上所述,央行今年可能會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對科技與消費領域給予更精準的支持。

產業想法

(一)人形機器人

中國在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方向看重將機器人技術整合到實際應用中,技術優勢則主要體現在供應鏈自主、量產能力上,使得中國在機器人量產在成本效應及應用普及的進程領先。且目前中國零部件供應鏈持續送樣特斯拉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量產主要供應商。

中國的人形機器人企業中,市場看好互聯網、汽車製造及新創企業等布局,(1)互聯網企業,如騰訊投資的優必選、樂聚機器人等,互聯網企業在大語言模型多有著墨,助人形機器人提升理解、執行等智能化關鍵能力。(2)汽車製造,如比亞迪投資的智元機器人,人形機器人在車間製造的成本下滑優勢明確,率先實踐大批量應用場景。(3)新創企業,創業者多為人工智能科學家或具備特殊領域技術者,同時獲得眾多投資者加持,以自身技術強項開發特定應用的人形機器人,如宇樹科技、傅里葉等。

中國人形機器人應用場景多元,除了通用型、工業製造場域之外,也有針對物流、教育、商業服務、家用、安防、醫療、巡檢等特定場景的人形機器人開發案,相較其他國家中國下游應用的需求較為廣泛。以時程來看2023~2024年中國的人形機器已率先進入商用量產,因應用場景限制,估計2025年各家銷售約在1,000~2,000台,僅智元機器人在工業製造運用上有擴大銷售的計劃,銷量估3,000~5,000台。

圖表說明


(二)AI/AR眼鏡

2025年CES展覽中AI眼鏡百花齊放,多家廠商參展,預期2025-2026年將持續有新款眼鏡產品推出,有利中國供應鏈。以Meta-Rayban眼鏡為首,2024年銷量估計突破200萬部,且2025-2026年將快速放量,產品性能及價格帶也將快速擴大。

中國本土製造方面,手機廠商如小米、華為亦將持續推出相關產品,而光學、組裝等零部件環節也有望持續受惠。

(本文作者為富邦中國多重資產型基金(本基金有相當比重投資於非投資等級之高風險債券且配息來源可能為本金)經理人)

本報告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任何投資之邀約或建議,投資人應謹慎考量本身之需求與投資風險,本公司恕不負任何可能之損害責任。本報告有關訊息或有取材自本公司認可之資料來源,但並不保證其真實性與完整性,本公司已盡合理之注意求其正確與可靠;資料更新時,本公司保留權利但無義務為相關修正。